桂東南第一高山大容山腳下,深藏著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名村,她就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、首批廣西歷史文化名村—廣西北流市民樂鎮蘿村;在蘿村居住的陳氏,更是世代書香、藏龍臥虎,因其名門望族而傳頌嶺南大地!
千年古荔,嶺南王者
當你步入蘿村,映入眼簾的,首先是根深葉茂、蒼翠挺立、通天拔地的古荔枝樹群。據村史記載,蘿村古時共有近20個小荔技園和一個大的百果園,有荔技超過千株。目前保存下來的還有十園(嶺頭園、大園、樟山園、寧屋園、副業場園、東北門園、云山寺園、新興塘園、指月樓園、良田園)、三環(環良田塘、環良田古民居、環綠田居)布局的荔枝。這些荔枝園,除了考慮風水布局、優化環境、享用果實之外,還賦予了一個文化使命:一是樹下授課、讀書,師徒其樂融融;二是以“荔枝”作“勵志”,教育子孫從小立志;三是籌款,把荔枝果實賣出去,用于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以及資助赴京城趕考。
蘿村陳氏自古至今文脈長盛,英才輩出,世代冠纓,成為北流第一書香望族,跟蘿村人自古至今勤耕苦讀的精神、荔枝(勵志)文化的傳承是分不開的。
目前,蘿村保存下來的古荔枝共有148棵,其中達到1000年樹齡的3株,600-800年樹齡的47株,350-600年樹齡的98株。國學大師陳柱故居后面有一株最高最大的荔枝樹,高近30米,樹冠近20米,身軀要有5個成年人才能合抱,全村各處都能看到他高大的身影,仿佛為全村遮風檔雨。它是蘿村荔枝的“千樹之父”,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古樹,成為當之無愧的“嶺南荔枝王”!在全國范圍內,像蘿村這樣古荔枝樹樹齡這么高、數量這么多、種植范圍這么集中、保存這么完好、生長狀況這么旺盛,是絕無僅有的! 2014年,美國耶魯大學植物學博士艾倫專程來到蘿村,在他全面了解了這批古荔枝樹群后,作出這樣評價:“這是人類珍貴的植物財富,這是一個數百年前品種的純凈荔枝基因庫,這是一群綠色活化石” !
一直以來,“嶺南荔枝王”也是蘿村人心中的“樹神”,視它為創造了蘿村輝煌的歷史文化的先輩們的身影,滿載著村民、游客的敬畏。每逢村民求子求孫、出門遠行、仕場任職、科場赴考等人生大事,都會來到“神樹”下面,向自己心目的“樹神”、“先祖”奉上心愿,祈求保佑愿望實現!傳說蘿村的優秀才子進京赴考,帶上用“狀元井”水泡的茶,再向“神樹”祈求保佑,總會逢考必中,返鄉后茶水仍未變質;抗美援朝戰爭期間,蘿村共有42人參加志愿軍入朝作戰,入伍出征前這批戰士或是其親人均向“樹神”祈求保佑自己奮勇殺敵、戰地平安。他們入朝后全部參加了前線戰斗,為國殺敵,累立戰功。戰爭結來后,42人平安回鄉,無一殘廢……
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
源溯天臺,派衍勾漏。蘿村陳氏歷史展現著近千年嶺南文化發展史,著名典籍《明史》、《永樂大典》、《四庫全書》及《廣西通志》等都有蘿村人事記錄;蘿村陳姓的歷史傳承可以追溯到宋時代。蘿村陳姓始祖陳楠,原籍浙江省臺州府天臺縣,南宋舉人、進士,宋元年間任為北流縣尹,因慕勾漏勝景而落籍北流,至今近800年,傳承至30代。
“有日北流城,有日蘿村陳”。自古以來,北流民間一直廣泛流傳著一個歷史掌故:蘿村陳姓始祖陳楠落籍北流后,在圭江河畔號稱“犀牛寶地”的現市政府大院內建成屋宅并安居樂業。歷經幾個世代之后,逢當朝皇帝派國師巡視民間至北流,國師覺得當時建在印塘古城村的縣衙不吉,須擇地重建,并相中陳楠后裔居住的“犀牛寶地”。經與陳姓族人商議,國師遂擇今蘿村作為陳姓族人遷居地。傳說國師回京并將“換地”一事奏明皇上后,皇帝龍顏大悅,開金口曰:“有日北流城,有日蘿村陳”。此后,陳姓子孫依約遷出,只留陳氏祖墓在其中并留存至今(現市政府辦公大樓后)。陳姓族人自十四世陳世箴起遷至蘿村,逐漸人丁增長,人氣日旺,不少子孫考獲功名、在京城及各地仕任,或成為文壇、學界精英,名人賢士輩出,蔚成望族,“換地發跡”之事日漸傳開。
鐘靈毓秀,鸞翔鳳集
蘿村陳是個書香世家,歷代人才輩出,廣受稱譽。據縣志及陳氏族譜記載,自始祖陳楠以來,共出進士3名,舉人8名,貢生20人,監生10人,文秀才65人,武秀才11人;歷代均有為官者:共出從一品官1人,四品官1人,五品官7人,六品官7人,七品官12人;其中共有京官8人。
蘿村陳姓中,官階最高者為陳繩虬,光緒年間曾任度支部(即戶部)庫藏司朗中,負責掌管國庫儲藏。陳繩虬的官職由欽加三品加三級,誥授榮祿大夫(從一品),是北流有記載最大的官。他也是民國國民政府第一屆國會議員,獲大總統授“文虎”勛章和“嘉禾”勛章。
陳開運,軍工保舉欽加六品銜,賞戴花翎;陳開來,清員外郎銜分部主事,賞戴花翎;二人與陳鳴岡、陳宗經、陳開第、陳開臨、陳開益、陳敬典等8人皆為京官。
陳開謨、陳開熙、陳開運、陳敬承、陳宗昉、陳宗翰、陳宗魯等7人均為六品以上地方官員。
陳宗昉,同知銜加一級選府經歷?,F存圣旨載明,同治皇帝因為陳宗昉克襄皇事,深得皇帝賞識,下詔書誥贈宗昉父鳴皋“朝議大夫”;誥贈宗昉母李氏及繼母楊氏為“恭人”。同治皇帝為嘉獎宗昉父母養子有功、教子有成專門下圣旨一道,千里迢迢送到蘿村,由宗昉族人在克誠祠跪接。目前該圣旨保存完好,珍藏于宗昉后裔手中。
民國時期,蘿村陳出了一位國學巨擘陳柱。
新中國成立后,有著名教育家、教育統計學和教育測量學專家陳一百;著名歷史學家、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陳千鈞;英語語言學家,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陳昆才;航天科學專家陳奇妙所長;地球物理學家陳光偉;獲一個博士學位、三個碩士學位的美國衛星通訊公司總工程師陳京紅;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、教授陳良;美國愛荷華州大學博士,作家、詩人、教授陳喬柏等等。
據不完全統計,新中國蘿村陳中有知名專家、教授、科學家、詩人、作家、高級工程師等69人;有處級以上政界干部23人,團級以上軍界10人,獲高級職稱的政工師、會(統)計師、高級講師、中學高級教師等專業人才127人;大專以上學生277人,獲博士學位11人,碩士學位者28人,留學生29人。
耕讀傳家,文脈永續
蘿村陳自古至今十分重視詩禮傳世、耕讀傳家、文脈綿延,堅守著世代相傳的家風庭訓。
辦學興教,造福鄉鄰。蘿村陳姓始祖陳楠,遷來北流時即辦學堂,開創北流文化繁盛的先河。隨后,北流人在各地紛紛建義學修書院。蘿村人陳宗魯,清太學生,咸豐年間曾在鄉筑“梅花書室”;后又與另兩名邑賢籌資重建毀損的北流最負盛名的“銅陽書院”。宗魯子陳開幀,清光緒歲貢生,歷任北流保衛團局董事、勸學所總董、十里局董事、附城十里師范學校校長等職,對北流的教育事業“事無巨細,無不歷任其勞”。民國《北流縣志》云:“陳開幀,字干丞,……1913年與覃子恒、伍登城等倡建北流中學,為興辦北流教育事業先驅先行者?!?陳柱是廣西大學籌建委員會委員之一,兼任國內特派員。更對推動家鄉及廣西的文化教育事業也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勤耕苦讀,家興族旺。蘿村陳氏家族自古就有重視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,深諳“耕讀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” 的大道理,其中陳柱對子女的教育堪稱典范,他常在酒余飯后之際告誡圍坐桌邊的子侄們要奮發自強、成功需付出加倍艱辛。陳柱有三兒七女,他們自幼勤奮,均有出色表現。人們稱譽他們“兄弟姐妹十枝花,出類拔萃皆專家”。陳氏家族遷到蘿村后,子孫一代又一代的接力,將蘿村建設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村莊。
著書立說,藏經送寶。蘿村陳歷來尚德崇文,愛讀書。讀書是蘿村陳最顯著的家族文化風氣。陳柱更是一位藏書名家,“自謂終身無大志,志欲藏書十萬冊”。不但在上海寓所有“十萬卷樓”,在家鄉尚德堂也有一個二層的藏書樓,經史子集,術數技藝無所不藏,康有為曾為其在上海寓所的藏書樓匾額題字:“十萬卷樓”。其去世后,他的家屬又將他畢生所藏圖書贈給了廣西圖書館。
蘿村陳姓,在著書立說方面令人矚目:著名國學家陳柱,一生著作130余種,著述廣涉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其多部國學論著及國學教育理念,對民國時期的文化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。國學儒宗唐文治盛贊陳柱“文中之豪杰?!薄爸髅宋膲?,孰與爭后先?!标悊贪亟淌?,出版專業著作16部,發表各類文章詩詞歌賦等230多篇、專業研究論文30多篇;地球物理學家陳光偉,主編出版了六部中英文科學著作,70多篇科技論文;廣西大學教授陳漢忠,出版專業著作兩部,在國內外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;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陳良,出版個人專著3部,主編或參編教材30多本,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……據統計,出版有專著文集的專家、學者、詩人37人,出版的專著及各種文集、書籍近200部。
家風庭訓,世代相傳。蘿村陳氏先祖在明朝后期就制定完善了《家規家訓十條》, 特別是“忠孝”和“清廉”成為蘿村陳氏家族至今堅守的信念和底線。
陳氏族人在不斷地繁衍發展,逐漸形成目前的28個支系堂號,各支系堂號也各有自己特色的家規家訓。秉承祖訓世代永不棄的“尚德堂”陳柱家族宗支,共走出了五代畢生奉獻教育事業的出色人才。進士屋先祖陳開元,字梅洲,清道光年間進士,朝廷授牌匾《進士》一塊,高懸于大門之上,府第從此眾稱“進士屋”。進士屋現有后裔近120人,受過高等教育的有56人,其中不少是北京大學、中山大學等名院校學生。
文風長盛,學優則仕。蘿村陳氏自遷入蘿村至今歷經近400年16代盛而不衰。究其原因,崇文重學,家風守護是根本。陳姓族人中古往今來有不少可圈可點者。如陳楠之后,二世祖和三世祖陳紹裘、陳對楊均為舉人,陳紹裘官至翰林院侍讀,誥封朝奉大夫;陳對楊先任廣東遂溪縣尹,后任翰林院侍讀,誥封直奉大夫;四世祖陳文昌明永樂進士,官至翰林院侍讀,誥授奉直大夫;此外,五世祖陳鼎和六世祖陳盛祖,先后中舉,陳鼎官至廣東雷州府訓導,湖廣永昌縣知縣;陳盛祖為廣東靈山縣知縣。這是先祖楠公陳世守祠一脈相承下來的,一門六代皆進士、舉人,世代書香,人才綿延,通儒碩學。
蘿村的陳世守祠第七代陳文山官至廣東雷州府官,敕封文林郎;第八代陳顯出任湖南省湘潭縣,敕封文林郎;第九代陳玉赴任廣東信宜縣知縣,敕封文林郎;第十代陳繼宗于明隆慶年間又中拔貢(舉人副榜),官至廣東化州縣知縣。至清代,陳開元中進土,雖候選訓導未任,后一直致力為族中子弟授課講學;光緒年間,陳甲超中舉人,揀選知縣,后任民國眾議院初選議員。
新中國后,蘿村陳的文風得到很好的傳承并發揚光大,其家族仍然是人才輩出。這不但是北流家族文化史上的奇跡,在廣西家族文化史上也是個奇跡。
明清古村,底蘊深厚
蘿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, 是一個規模大、風格別致、文物古跡豐富,集古寺、古堡、古屋、古巷、古橋、古井、古樹、古畫、古風、古韻于一身,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神奇美麗傳說的古村。蘿村保存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,具有鮮明的嶺南地方特色。比較著名的有:
國學大師陳柱故居“尚德堂”:陳柱故居門面很小,但卻庭院深深,需進入三重大門經過三個庭院才能看到面向大門的尚德堂正廳。進入尚德堂的第一重大門是個象征性的大門;往前第二重大門才是真正的大門,兩旁貼有“十年樹木”,“百年樹人”的對聯。第三重大門要上幾級臺階,門外兩旁貼有對聯:“文章華國”,“詩禮傳家”。經過第三重大門進入一個地坪,地坪西面有陳宗魯所建西花廳庭園一套,陳開楨于道光年間又增建兩套庭園房舍,名“尚德堂”?,F存陳柱故居是“陳尚德堂”中的一套正廳庭院,一廳兩廂式平房,東廂房后連接廊房及一座地基高于地面一米余的兩層高的藏書樓,廳后有小花園。藏書樓是陳開楨與陳柱最早的藏書樓。正廳是會客廳,門前貼有對聯“前垂積蔭,后叢高山”,正廳后小花園中有陳柱親手栽種的從日本帶回來的名貴古茶花,稱“雙飛蝴蝶”。
九廳十八井臚云堂:臚云堂為陳開運府第,陳開運,清文庫生,即選府經歷,軍功保舉欽加六品銜,賞戴藍翎,誥授直奉大夫。欽賜“先斬后奏”大印一方。臚云堂始建于清咸豐癸丑年,三進式四合院,建筑面積1900m2,繪有精美壁畫。緊挨陳開運故居的綠竹居建筑面積658 m2,是臚云堂的附屬建筑。臚云堂和綠竹居合起來計有9間廳堂、18個天井, 故稱此古宅為“九廳十八井” 。
榕城古堡:咸豐、同治年間,匪盜猖獗、社會動亂。榕城堂堂主陳宗翰與其兩位兄長陳宗昉、陳宗經遂出巨資“筑堡守御,鄰里頓以相安”,筑成蘿村古城堡(也稱“榕城”)。遇盜賊侵犯之時,全村鄉親入城堡內避難。古城堡始建于清同治壬戌年,包圍著榕城堂、樹桂堂及錫門祠、克誠祠及薌林祠三大祠堂。
此外蘿村還有陳錫門祠--簕竹樑祠堂、陳輔邦祠、陳克誠祠、陳玖人祠等名祠。
人文奇觀,嶺南稱頌
一門四代入縣志:蘿村陳柱一家的成就,乃蘿村文化教育的典范與歷史影縮。陳柱祖父陳宗魯、陳柱父親陳開楨均為北流教育事業的先驅;陳柱是當代著名國學家、詩人、教育家、史學家;陳柱的長子陳一百是當代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、著名的社會活動家。陳柱一門世代書香,連續四代對地方和國家的教育事業有突出貢獻,成為北流四代入縣志的唯一家族。
無錫國專遷蘿村辦學:抗日期間1939年5月-1941年9月,無錫國專曾遷址蘿村以輔邦祠及陳宗經故居為校址繼續辦學。陳宗經,清貢生(京都國子監學生),清道光太常寺博士、翰林院侍讀,其府第名為“永康堂”,是一座三進兩院式的建筑,始建于道光15年。宗經一門三代都有科舉功名,且多為京官。遷至蘿村辦學時,學生增至200余人。當時,一批著名專家、學者曾在此任教,有馮振(代校長)、王桐蓀、蔣石渠、饒宗頤、梁漱溟、巨贊法師、鄭師許、陳一百、錢仲聯等十多位教授。黃賓虹、田漢、竺可楨也曾到校作過專題講學。
云山寺古鐘不擊自鳴。云山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,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,后來在清雍正及同治年間重修。據光緒本《北流縣志》載:“云山寺明崇禎十五年置鐘一口,其鐘聲甚清越,響及三四里遠。咸豐庚申年七月二十八日,容匪將至蘿村,此鐘不擊自鳴”,嚇退匪盜。此神奇現象,不逕而走,云山寺香火日盛!
國畫大師黃賓虹在蘿村: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,有“南黃北齊”之說,“南黃”說的就是“廣西山川寫真傳神”第一人山水畫大師黃賓虹。陳柱和黃賓虹相交于忘年,他曾先后兩次促成國畫大師黃賓虹赴廣西講學,期間陪同大師游覽廣西名勝,邀請黃賓虹到蘿村游玩居住、品嘗千年古荔枝。黃賓虹就此作畫數十幅,其中有北流八景、山圍八景,陳柱為賓老的多幅桂林山水長卷題跋,這些畫作至今已成為詩書畫三位一體的傳世珍品。
蘿村,大容山腳下的璀璨明珠,她以名村、名師、名樹、名果,向世人敘說著千百年來歷史積淀的蘿村故事,等著你來述說……
版權聲明:
本網僅為發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,不對發表、轉載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。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網絡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著作權歸作者所有,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,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我們尊重并感謝每一位作者,均已注明文章來源和作者。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它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聯系郵箱:service@qeerd.com,投稿郵箱:tougao@qeerd.com